
中國古代服裝演變史(精簡版)
最近刷紀(jì)錄片《中國》,詩書禮樂,羽衣云裳,從歲月深處走來,傳承著久遠(yuǎn)的血脈。最吸引禮承君眼球的是服章之美,打開中國歷史朝代,一一尋找他們的服裝記憶。
資料參考:微博裝束復(fù)原、朝代裝束、桑纈。“中國裝束復(fù)原小組”在這個快節(jié)奏的時代,依然靜靜的做著千年前的服飾,讓我們更直觀的感受歷史。
春秋戰(zhàn)國
(公元前770年-公元前221年)
深衣(直裾、曲裾)起源于虞朝的先王有虞美氏,把衣、裳連在一起包住身體,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,深衣的特點(diǎn)是長衣大袖,以禮服最為顯著。
有交領(lǐng)、右衽、系帶、寬袖等服飾構(gòu)造。
秦
(公元前221年-公元前207年)
秦貴族女性裝束,頭梳歪髻,身著黑色直裾袍服,系刺繡寬腰帶、以金帶鉤固定,手持玉圭。
秦文化以黑色為尊,貴族服飾也崇尚黑色,秦咸陽宮遺址壁畫多有表現(xiàn)。
其所佩戴的炸珠嵌寶金牌飾、紅瑪瑙碟型珠項(xiàng)飾,復(fù)原自馬家塬出土實(shí)物,該項(xiàng)飾的搭配組合形態(tài)來源自更古老的時代,如春秋早期芮國墓葬出土玉飾,腰帶復(fù)原自秦咸陽宮第一號宮殿遺址出土絹地鎖繡繡片,手中所持的玉圭,在戰(zhàn)漢時期的墓葬中也多有出土,屬于禮器,亦是一種權(quán)力的象征。
漢
(公元前202年-公元220年)
西漢初期,統(tǒng)治階級崇尚黃老思想,實(shí)行無為而治、輕徭薄賦,生活中亦提倡節(jié)儉樸素。
曲裾是一種續(xù)衽繞襟(接長衣襟形成三角,經(jīng)過背后再繞至前襟,然后用絲帶系扎)的服飾,也是古代早期的深衣,春秋戰(zhàn)國一直延續(xù)到漢朝。
不繞襟的是直裾。
魏晉南北朝
(公元220年—公元581年)
魏晉南北朝時期女子服裝,以寬博為主,對襟束腰,下著條紋間色裙,腰間用帛帶系扎。
魏晉服裝與漢代相比,已有較大的差異,比較典型的是在服裝上加上“纖髾shao”,所謂“纖”是指一種固定在衣服下擺部位的飾品,一般是上寬下尖,行如三角,并層層相疊。所謂“髾”是指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,走起路來,飄帶如飛燕般輕盈。
南北朝女子的下裳增加了降紗復(fù)裙、丹碧紗紋雙裙、丹紗杯文羅裙等名色。
南朝襦裙:單衫杏子紅,雙鬢鴉雛色。
北朝裝束受到南朝流行時尚的極大影響,“秀骨清像”與“曹衣出水”的審美情趣風(fēng)靡一時。
北朝儀衛(wèi)裝束:兩襠甲是模仿兩當(dāng)鎧而形成的一種男子外著服裝,通常由織物等非金屬材質(zhì)製作。兩襠甲與袴褶搭配穿著,腰束革帶,頭戴平巾幘,成為南北朝時期典型的儀仗著裝。
北周(初唐風(fēng)格)翻領(lǐng)夾里錦袍,可穿可披。
隋唐
(公元581—公元907)
隋朝是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統(tǒng)朝代,隋代及初唐,流行的女子服飾主要為窄袖高腰圍長裙(襦裙),裙系到胸部以上。
<p style="margin-top: 0px; margin-bottom: 0em; padding: 0px; border: 0px; font-variant-numeric: inherit; font-variant-east-asian: inherit; font-variant-alternates: inherit; font-variant-position: inherit; font-stretch: inherit; font-size: 17px; line-height: inherit; font-family: Arial, "PingFang SC", "Hiragino Sans GB", "Microsoft YaHei", "WenQuanYi Micro Hei", sans-serif; font-optical-sizing: inherit; font-kerning: inherit; font-feature-settings: inherit; font-variation-settings: inherit; vertical-align: baseline; text-wrap: wrap; clear: both; min-height: 1em; caret-color: rgb(34, 34, 34); color: rgb(34, 34, 34); letter-spacing: 0.544px; background-color: rgb(255